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首页 > 灾后重建
玉树,新城市管理破题起步

  4月14日,群众在玉树市感恩大道文成公主庙入口处种植感恩林。王煜鹏 摄 

  夜幕下的美丽玉树。王煜鹏 摄 

  三年,400多亿元,在党中央的关心,全国人民的帮助下,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特色突出、环境优美的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三江源地区中心城市、青海藏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玉树扑面而来。

  藏区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城市,如何管理?成为重建收官后最重要、最迫切、最棘手的课题。

  新玉树,如何运营好、管理好、发展好,既需当前的攻坚克难,更需当前与长远结合。

  面临着管理好、运营好这座新城的新考验,玉树市市长扎西才让说,玉树能够在条件艰苦的高海拔地区打赢灾后重建这场“战争”,同样有信心打赢新城市管理这场“战役”。

  在实现“起跳跨越”的转型中,放大重建效应,玉树新城市管理后发追赶开始破题起步。

  “走出去请进来”,培养本地人才 

  4月19日上午9时许,玉树市供热公司的化验室里,水质化验员才仁文毛熟练地进行着当天的第一次水质化验。

  冲洗容器、提取炉水、加适量缓冲溶液……每个细节都清清楚楚、分毫不差。

  才仁文毛这个玉树土生土长的藏族女孩,自2013年开始已经去北京市政管理服务公司连续培训了3次,每次近一个月。现在的才仁文毛已经成了单位的技术骨干,还能当师傅带“徒弟”了。

  如今在玉树,像才仁文毛一样的本土专业技术员已经为数不少。

  这是玉树乘势而上,进一步放大重建效应的典型缩影。

  日供水能力2.2万吨的结古供水厂业务楼里,由北京市政专业人员带出的玉树“徒弟”尕玛依西熟练地进行着余氯实验、用鼠标控制供水管网中的关键阀门和水泵。

  走进中控室,记者看到结古镇供水系统显示屏上彩灯闪烁正常,340公里的输水管网,2万多户群众供水正常。厂长张济忠介绍,震前的供水厂仅用泵把水抽到高位水池,不经消毒直接供水。而新建成的供水系统则采取国内一流的处理工艺,保证了当地群众用水安全。

  国内一流的工艺,需要一流的技术人才,这对于新生的玉树来说,一切又都是那么陌生。管理好、运营好、发展好一座新城,人才是支撑。

  玉树市供热公司总经理久美成林用一句“摸着石头过河”表述着自己从“摸石头”发展到专业技术员的“经验”。一切工作从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通过一次次进京学习、实际操作和不断吸取经验教训,久美成林和职工们对供热管网系统的认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日益提升。

  供水、供热、垃圾填埋、污水处理……重建后的新玉树让梦想不断照进现实。

  借助“后帮扶机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大力培养了一批本地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先进的运营技术和科学的运营理念,不断提高城市运营水平,为市民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为城市管理运营积蓄了后劲。

  精细化管理,当好新城“管家” 

  城市建设,三分建、七分管。从细节深处提升城市管理,才能让梦想中的城市更精致。

  站在玉树康巴艺术中心的十字路口,红绿灯的交错中,伴着交通民警的指挥手势,车辆有序地流动着。沿街处,时而能看到环卫工人辛勤劳作的身影。

  现代化的玉树需要更加专业与精细化管理维护,这也向城市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玉树市城市管理局局长才文说:“玉树重建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新玉树管理从总体的创新到管理模式,都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方法。”

  首次成立玉树市城市管理服务中心,下设城管、供水、供热等8个公司。市容市貌、城市绿化、违法建设处理、物业管理、城市供排水等16项管理办法涵盖了城市管理与运营的方方面面。探索和研究城市运营的市场化运作模式,逐步将城市运营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化运营转变。

  多部门联动共管的新格局使管理时空从白天向晚上、地面向空间延伸,管理范围从中心区、主街道向城乡接合部、居民区拓展,管理标准也由治脏、治乱、治差向净化、美化、亮化提高。

  积极推进城市管理向精细化转变,认真实施已经启动的智慧化社会管理平台建设项目,实现短期的数字化城市建设和中长期的智慧城市建设。创卫生城市、创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旅游城市、创园林城市……玉树人从点点滴滴的行动中,向城市文明靠近,正努力当好这座新城的“管家”。

  推进产城融合,增强“造血”能力 

  新生的玉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跨越提升,但是,城市的发展需要产业来支撑,而产业培育不够、发展后劲不足一直是制约玉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短板。

  “玉树怎样在藏区率先至少同期步入小康社会,完成这个发展目标,是玉树上下共同的奋斗目标。”扎西才让说,大力发展一产,一产推动二产发展,三次产业互动发展,实现产城融合。

  唯有利用好重建给玉树带来的大投入、大支持、大关注,转化玉树比较优势,放大重建效应,增强玉树“造血”能力,将打好管理“战役”和补上发展“欠账”相结合,方能与全国全省一起实现同步奔康。

  放大产业重建效应,培育壮大特色商贸流通业。以打造商贸街区为主线,构建玉树市商贸流通产业新布局,加大中藏药、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等特色产业的培育发展。重点经营好以民族服饰和民族手工艺加工销售为主的省级扶贫产业园项目,着力实施核心片区商贸街区打造。

  “利用电子激光裁床一天裁剪藏服150多套,可供20多名员工缝制。效率远远高于人工一天裁剪2套,4名缝纫工都满足不了的过去。”这是记者在位于玉树市(省级)扶贫产业园的诺布岭藏族服饰加工厂看到的情景。

  总经理巴德江才说,去年底,在政府的扶持下搬进园区,从全手工到电脑设计款式、电脑裁剪,全面实现制衣自动化,效率是以前的两倍多。3000多平方米的厂房里解决就业300人,最高月收入5000元。目前,已在四川、西藏、青海等藏区开设直营点4个,预计年纯利润近200万元。

  走进安冲白旺藏饰精品工贸有限公司,工作台前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与先进自动化生产模式不同的是,这里的工匠都是一敲一凿全手工制作。匠人更松月收入过万元,在这个产业园区,更松不仅实现了高收入,也不断让自己的手艺更加精益求精,延续传承。

  目前,产业园区有藏族服饰、藏饰加工等企业4家,从最初创办的家庭式作坊一步一步发展到公司化的运营模式,逐步实现了从品牌到品质的转变。

  行走在玉树市中心,“乔丹”、“劲霸”、“七匹狼”、“以纯”等各类品牌服饰店鳞次栉比;街道旁,音像店、食品百货店一家挨着一家,“德克士”、“彭措岭茶餐厅”、“香格里拉饭店”等各种档次饭馆、酒店应有尽有……

  站在格萨尔王广场上环顾四周,结古百货商城、治曲民族商城、三江源商贸中心、康巴商城,更有建筑面积达7万平方米的新玉树商贸广场。

  新玉树,生机勃勃。新生活,欣欣向荣。

  新生的玉树不断释放着重建效应,重建形成的可持续发展力日益凸显。

  春天,在这个美好的季节,玉树正迸发着无穷的生机和力量精彩“蝶变”。

 

    来源: 青海日报